在台北的漫遊碎片
idea
2025年7月14日
在台北的漫遊碎片

在台北的漫遊碎片
零、容器的變形
一、穿越邊界
二、廣場—樹下—飯堂
三、行動、創造、奪回時間
四、《棲居》與「生活駭客」
五、在地與外部的合作
六、速度的混音
七、市井活力
八、歸鄉者
九、邊界之間的介入
十、水平與垂直
十一、牆癒合了,窗死了
十二、微型地下城
十三、鄰里之眼
十四、人海
十五、別人走了,我留下來
十六、在社區下面
十七、有身份的人
十八、空間影響行為
看得見的城市,看不見的大眾
十五、別人走了,我留下來

……「一杯拿鐵,要錢嗎?」老闆沒有回答……
某天早上找早餐店,走到大稻埕,街上很多店還沒開。這個時間永樂市場人較多,室內比想像中的乾淨,空間規劃整齊,攤位種類也很多,補衣服、生肉攤、油飯、壽司與生魚片、咖啡店……不太像市場。走了一圈,選擇了一間看起來舒服的咖啡店,想問問老闆這裡的故事。
老闆在這裡開店已經十年,以前通道很小、又很濕,就是一般的市場。他說是第一間進來市場的咖啡店。現在環境變好了,有些做不下去的店家選擇離開,而他從小在大稻埕長大,選擇留下生活。
是因為對這裡有甚麼情懷嗎?老闆:「談不上甚麼情懷吧,就是一種生活而已。有些人走了不回來,我只是選擇在這裡生活。」隨後的對話中,老闆透露出咖啡一直沒怎麼漲價,希望可以留住客人。
十六、在社區下面

……修補、交換、贈予,在城市裡,這些行動很稀有……
朋友帶我來到南機場社區的下面,那裡有一間大水溝二手屋,在門口上的海報,展示在台北的社區串聯,資源共享的行動。
裡面很深,進去的第一感覺,這裡都是寶藏,書、衣服、腳踏車、卡式錄音帶、家具……還有很多傳統舊物。在角落發現了一個用鍚製造的雙層保溫壼,感覺很適合在露營時候用,還能增加一點復古感。
那天剛好有分享會,介紹他們是如何幫助社區的弱勢群體,如何把社區的廢棄物、二手物循環再用。
很喜歡社區裡頭有這一類的空間、組織,他們的存在,比起在某某商場、某某園區,有在地感,有人情味。
十七、有身份的人

……有一些人的行動軌跡不同,穿梭在馬路和騎樓……
龍山寺附近很多人,很熱鬧,隨便拐進一條馬路。路中間擺滿了地攤,兩側騎樓停滿了推車、貨物,行人大多走在馬路上,少走騎樓。
一位年輕人快步走到某個地攤主面前,不知道拿了甚麼,隨後又走到騎樓中,分給其他伙伴。我以為自己在電影的情節中,取貨散貨,最後隱約看到是(好像是)一包檳榔。
一條巷子裡聚集了很多人,出於好奇走去看看。周遭的人都看著我,大家都不怎麼聊天,在店外踱步,招牌顏色鮮豔而對比強烈,室內都是黃光,氣氛有點怪。一位中年女性走上來:「要不要喝茶?一千元看XX。」我沒回答,趕緊走!
十八、空間影響行為

……如何使用空間?早已被設計。空間的印象、結構……
過年過節,台北車站一樓的廣場,格子都填滿了人,一個個獨立的社交單元。
還記得環境心學課,老師說過這裡的設計,格子劃分了一個心理領域,暗示人們可以在這裡停留,白色黑色,與其他人產生空間感,無需其他硬體設施,人們就自然會在這裡使用,展開社交活動。
另外發現,一樓的四個出入口,同一個位置都是全家,感覺每一個出入口都是一樣的。如果約了朋友約在一樓出入口的全家等,可能要找四次。雖然地上有指南針的圖案,假如四個店面都不一樣,可能會更好識別方向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