澳門的曾經,怎麼看都看不出來。

idea

2025年8月7日

澳門的曾經-怎麼看都看不出來

1小時走路看澳門:散策[二龍喉公園—雀仔園]

外港碼頭之後,繼續出發

上一段漫遊從外港碼頭出發,來到二龍喉公園結束,這次路程比上次的填海區,有更多的歷史故事。二龍喉雖然叫公園,但以前是從私人花園變成公園,也因為依靠松山而有豐富的山泉水,據說,以前的茶樓也會來這裡取水泡茶當作招牌貨。

大門前一直延伸至公園裡的路叫山洞巷,你可以接著從這裡出發,走到路口往左,進入士多烏拜斯大馬路。如果你有足夠的時間也可以選擇乘坐䌫車,去松山上看看再回來。

出發之前,先說一下二龍喉公園。

二龍喉公園

/二龍喉公園

這塊地最初是一位葡籍神父的私人花園別墅,後來澳葡政府整座買回來作為夏季行宮,有些舊地圖標示為西洋兵頭花園,兵頭是描述澳葡總督,帶兵的首領。花園後來因火藥庫爆炸後重建,新的空間結構也就成為了現在二龍喉公園的面貌。

/二龍喉公園/䌫車

說到䌫車,第一印象一定是二龍喉。小時候覺得䌫車很神奇,上下車要追著車箱走,很刺激,我想現在的小朋友也會這樣覺得吧(還是現在小朋友都不會去公園了)。每當有䌫車進來都會發出兩下聲響,我覺得很有代表性(不知道是機械發出的聲音還是系統的提示聲,如果你知道,請留言告訴我們)。可能你會覺得這個聲音沒甚麼特別,但我認為,聲音也是記憶載體,無論我在哪裡,當聽到這個聲音,就會聯想到二龍喉公園的䌫車。

/二龍喉公園/幼稚園

進入士多烏拜斯大馬路,你會看到緊貼二龍喉有一座建築物,據說這個位置是夏季行宮的所以地,爆炸後的廢墟重建為幼稚園。經過這裡,總會看一下現在幾點。

/士多烏拜斯大馬路

士多烏拜斯大馬路是澳門最早出現的道路之一,東北到西南最重要的道路,歷史上因開壁道路發生多次衝突,有興趣的讀者可以網上查查看。基本上從北邊住宅區(上一篇提到)到水尾坑、南灣一帶,公共交通或自己開車的必經之路。

/士多烏拜斯大馬路/高架橋

眼前一條巨型的高架橋從天而過,上一篇在松山人行隧道出來後,右轉進入二龍喉公園,如果是開車,就會沿著這條橋去到高士德。

士多烏拜斯大馬路-[轉換]

過了這道橋之後,你可以選擇:往前走[1],從遠處觀看國父紀念館全貌。或過馬路[2],近距離接觸(如果你對建築比較感興趣)。

/士多烏拜斯大馬路/交通廳

[>1]一路上都是連續的牆,單一的空間感知可能會讓你覺得這段路會比較長。連續的牆也代表有特殊功能。被抄牌後會來這裡繳罰款。

/士多烏拜斯大馬路/國父紀念館

途中右手邊,[>2]有一棟摩爾風格的建築物,旁邊隱約可見「天下為公」和孫中山的銅像,大門掛著國父紀念館,也曾是澳門幣紙幣上的正面圖案(澳門大西洋銀行1991年發行的10元紙幣)。摩爾風格建築在澳門很少見,一隻手可以數完(這次漫遊也會經過另一間摩爾風格的建築物,等你來發現)。特別喜歡二層的螺旋式雙立柱,應該僅此一間。

塔石一帶

/得勝花園

走到塔石廣場之前會先經過小小的花園——得勝花園是紀念1622年6月24日一場戰役,在此地附近重創入侵的荷蘭士兵。

從空間設計來看,軸線對稱和方正的幾何形狀,適合紀念性空間。從空間使用來看,抬高的花台和修剪灌木,是障礙物。

花園19年紀未就存在,設計邏輯到現在沒有變化,現在附近土地使用已改為學校、往宅和關機用地,雖然有人使用,但花園就像獨立存在,與旁邊的空間沒有關係。得勝花園,不應該只有目前這樣。

得勝花園-[事件]

如果你是從上一篇的漫遊接著走過來,在經過二龍喉公園時,有沒有發現一個紅色的噴水設施。得勝花園原本設有噴水池,紀念石碑設置在水池中央,而那個噴水設施就在紀念碑旁邊,後來才遷移至二龍喉公園。

得勝花園-[轉換]

在得勝花園的路口過對面馬路,走到塔石廣場。

/塔石廣場

這裡曾是戶外體育場。澳門很多小學空間有限,鄰近學校的體育課都曾在此進行,如果體育課是最後一堂課,直接原地下課。

塔石廣場主要功能是大型集會、文藝示展和節慶活動。如果沒有活動的廣場顯得有些空曠,只有穿越用途,人們使用的區域主要集中在旁邊的階梯,而階梯上面有一棟玻璃建築,老實說,我從來都不知道有甚麼用,也很少人會走上去。

/塔石廣場/捍衛過的文化——愛都酒店

塔石廣場南側,去年還會看到一排格子狀的建築立面,現在看到是格子狀的鷹架,改建為澳門新中央圖書館。愛都酒店長期處於閒置狀態,改建只是時間問題,前幾年,大家討論馬賽克壁畫和格子的建築立面,保留還是拆除?現在,視乎已經消失了。曾經有在地組織發起參與式工作坊,邀請澳門市民討論規劃設計問題。我覺得在澳門,發起這類的行動是極其稀有的。

記憶當中,從正面來看愛都酒店已經是閒置的狀態,但側邊還有一個小門(靠近塔石體育館)仍然有店經營,估計是酒吧。沿著這條路走到盡頭,需要走階梯。小時候階梯還是木頭製成的,前面還有一個小廟和很大棵的榕樹,每次走下來,都會在小廟前拜一下。現在圍起來了,不知道小廟還在不在。

上階梯後轉右,可能你會發現,最前方有座巨型的建築物,等一下再說。走到華士古達嘉馬花園,這個名字實在太長了,大家習慣稱為華士古,也許是很多學生年代的回憶,午休等待上學、或是放學後消磨時間的聚集地。不用走進去了,遠看就好,往前穿越十字路口。

/新葡京打卡位

你應該在網路上看過這個打卡位,很多人喜歡在澳門找這類型拍照。我很好奇,有多少人是為了這張照片而專程來到這裡打卡?

不知不覺,你已經走進雀仔園,你可以在右邊隨機選擇下坡路。

雀仔園(坊)

/雀仔園

你可能已經發現這裡的路都很直,街廓也很方正,與上一篇提到新口岸一樣,都是格網狀的紋理,但不一樣的是,雀仔園是澳葡政府時代的產物,也是第一個規劃的社區,當時稱為雀仔園坊。

/雀仔園/街市

翻查舊照片,當時是比較簡陋的市集,與現在氹仔的嘉模墟差不多,斜屋頂和幾根立柱。現在你看到的建築量體是在1939年重建的,也就是門上所標示的年份。

街市外圍,曾經是小販和熟食檔,人們圍坐在推車前。記憶當中,西北方的門左邊有一攤是賣涼粉的,小時候下課後,也會坐在餐車前用餐。現在能坐在餐車前用餐的熟食檔,只剩下零星一兩家。

/雀仔園/山頂

雀仔園地勢起伏較大,有一座醫院就在最上面,居民從山腳走到醫院是體力考驗,小時候走路也覺得吃力。現在電梯的建設,確實方便。

澳門人會稱仁伯爵綜合醫院為山頂醫院。澳門醫院只有兩個選擇,近年有一間新建,或許可以有多一個選擇吧。坊間有關於醫院的流行語很有趣,這裡就不多說了。

/雀仔園/羅憲新街—鴨巷

當你走到福德祠,廟內有石碑紀念澳葡政府因開路而補償居民遷建,這是澳門唯一中葡文的廟宇石碑。緊鄰福德祠的羅憲新街,從東南的階梯到西北的人行天穚,再延伸到後方的鴨巷,我覺得這條動線很特別,如果你在兩端的其中一點,都會看到凹陷的地型,有點像(迷你)山谷,而事實上,這兩個高點都是在山腰(羅憲新街——松山,鴨巷——大炮台山)。

好了,雀仔園是這次漫遊最後一站,從二龍喉公園走過來,有很多特色的地方,節奏很緊湊、很豐富,還有很多事情沒說到,期待你來挖掘(不知道你有沒有發現另一間摩爾風格的建築)。跟上次一樣,不妨找一些沒有人介紹的店試試,尤其在雀仔園街市附近,可以試一試。